明年将突破这条财政红线?
据中国新闻周刊,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5年财政政策的基调确定为“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,新一轮刺激政策的内容正在逐渐浮出水面。新的问题是:明年增加的财政支出会投向何处?
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放在明年九大任务之首,增添了人们对于刺激政策偏重消费端的期待。
“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应该如何发力?人们对于财政政策又应该抱有哪些合理期待?为此,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。
问:你怎么理解“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?
乔宝云:面对疲弱的经济形势,通常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,包括减免税收、扩大政府支出等内容。之所以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前加上“更加”二字,是因为此前积极的财政政策面临一些条条框框,比如财政赤字率3%是一道红线,即使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能越过这道红线。但是赤字率不超过3%和政府负债率不超过60%的标准,实际上源自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制定的《马斯特里赫特条约》,这一标准不一定有科学依据,比如美国、日本政府负债率已经远超60%。“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”便是要抛弃这些条条框框。
问:近年来,外界一直有对财政政策的议论,认为其本应发挥更大作用,你如何看待?
乔宝云:外界不应该对财政政策有过高期待,期待某项或某几项政策可以解决问题,财政政策能够发挥的作用存在边界。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,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。这说明目前的体制机制还有一些缺陷,比如当前消费不足的问题,便与现行分配体制相关,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劳动者获得的部分不足,而通过再分配无法解决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