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山西省某县城重点中学的走廊里,历史教师王琳夹着教案匆匆走向理科班教室。这是她今天唯一的一节课,却要面对一群“头也不抬”的学生——他们正埋头刷着物理题,偶尔有人勾画课本,也只是机械地回应她的提醒。40分钟的课堂,她需要用“翻书”般的速度讲完一个单元。“一节课哗啦啦翻十几页,和上自习没区别。”她苦笑着摇头。 这是新高考改革落地后,不少中学历史课堂的真实写照。自2022年山西推行“3+1+2”新高考政策(即语文、数学、英语必考,物理或历史必选其一,再从政治、地理、化学、生物中任选两科)以来,王琳所在的这所曾跻身“全国百强”的县中彻底倒向理科。改革前,每个年级20个班级中有3到4个文科班,而如今仅有一个“纯文科班”和一个拼凑的“物化政/地混编班”。“基本就是物化生、物化地、物化政和史地政这四种班型。” 原因在于,新高考改革强化了高考科目与高校专业录取的衔接。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要求不分文理科,依据高考成绩+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,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。当前,全国除特别行政区外,已有29省实施新高考模式,仅余新疆、西藏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尚未覆盖。前两批试点省份的考试科目采用“3+3”模式,即全国统考的语文、数学、外语3门科目,加上考生从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中自主选择的3门选考科目。浙江省的选考科目中还包括“技术”,为七选三。第三批至今的试点省份则采取前述“3+1+2”模式。当高三文科只剩一个班|教育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