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0日,34岁的广州街坊李小姐(化姓)即将办理出院,让所有牵挂她的人终于长舒一口气。让她经历了两次心脏骤停、住了10天ICU、生命危在旦夕的祸首竟然是因在高铁上久坐8小时,引起了致命性肺栓塞。 50分钟内,2次心脏骤停! 2月4日,春节假期最后一天,李小姐在从四川旅游结束后,踏上了返回广州的高铁,旅途中的8个小时她没怎么活动。 当天20时许,高铁到达广州南站,李小姐起身后不久,突然出现剧烈胸痛、上腹痛,并一度晕厥。她的丈夫立即呼叫120。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,发现她面色紫绀,指脉氧饱和度仅为70%(正常值为95%~100%),情况十分危急,便将李小姐转运至祈福医院。 然而,死神并未给医护人员太多时间。在转运过程中,李小姐的心跳和呼吸突然停止!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持续心脏胸外按压,争分夺秒地将李小姐送往急诊科。 20点40分,李小姐被推入急诊科,此时她已无自主心跳和呼吸,全身皮肤冰冷,面唇紫绀,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,生命体征消失。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赖幸桦立即开通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,组织医护接手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,并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机械通气,静脉用药抢救治疗。经过14分钟的紧张抢救,李小姐于20点54分恢复自主心律,血氧饱和度升至88%。 然而,死神并未轻易退却。21点12分,李小姐的心跳再次停止!医护人员毫不迟疑,再次进行心脏胸外按压及药物复苏,并请ICU、心内科、呼吸内科相关专科专家联合会诊。6分钟后,李小姐成功恢复自主心律且维持稳定。随后,她被护送至放射科进行肺动脉CTA等检查,明确诊断为高危急性肺栓塞。 赖幸桦表示:“肺栓塞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疾病,死亡率极高。急诊科的抢救只是第一步,后续在ICU治疗才是真正的考验。” 生死一线的肺栓塞抢救 检查结果显示,李小姐双肺存在大面积肺栓塞,情况不容乐观。ICU主任刘云松和主治医师马雪琪立即制定了溶栓治疗和后备方案。 马雪琪回忆道:“李小姐转入ICU时仍处于深昏迷状态,GCS评分仅为3分(意识状态最差评分),我们立即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和脑保护治疗,并随即进行溶栓治疗。溶栓是针对肺栓塞的关键治疗手段,通过将溶栓药物注入体内,溶解堵塞肺动脉的血栓,恢复肺部血流,从而缓解急性缺氧状态,减轻右心负担。通过溶栓治疗,李小姐的氧合情况和循环状态逐渐改善。” 除了溶栓治疗,器官支持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。马雪琪补充道:“李小姐因长时间缺氧,身体多个器官功能受到严重影响,尤其是肺部和心脏。团队的医护人员通过呼吸机机械通气,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,确保充足的氧气供应;通过药物调节,维持血压稳定,保障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。同时,我们还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和护理,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。” 经过ICU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,李小姐的病情逐渐稳定,各项生命体征趋于正常,最终成功脱离生命危险。 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全年客运量高达645亿人次,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43.12亿人次,同比增长11.9%。铁路运输,尤其是高铁,其便捷性和高效性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。然而,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并久坐不动,会显著增加肺栓塞的风险。据马雪琪介绍,血栓通常起源于下肢深静脉,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,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李小姐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警示案例。 马雪琪特别提醒:“预防肺栓塞的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不动。对于长途出行的旅客,建议每隔1-2小时起身活动,哪怕是简单的伸展运动或在车厢内走动几分钟,都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。特别是有静脉曲张、肥胖、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,更应格外注意。” 此外,马雪琪还建议,在长途旅行中多喝水,保持身体水分充足,避免血液黏稠度过高。同时,穿着舒适的衣物和鞋子,避免过紧的束缚,以免影响血液循环。 肺栓塞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,长时间坐车后,一旦出现胸痛、呼吸困难、晕厥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。马雪琪强调:“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。每一分钟都可能决定生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