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彦宏想开了,百度并非没得赚。
据21世纪经济报道,近期以来,百度深陷舆论漩涡——“AI技术被DeepSeek反超”、“搜索业务被时代抛弃”、“闭源战略自缚手脚”等质疑声不绝于耳。
不过,最新发布的2024年百度财报,表现出了另一种可能性:尽管全年总营收和利润总额微降,但百度智能云Q4营收实现同比增长26%、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16.5亿次、自动驾驶Q4服务同比增长36%。
这些数字背后,其实是李彦宏“想开了”的务实逻辑:免费、开源、全面接入DeepSeek,大幅整改搜索体验,闭源转开源引流,用门槛更高的云服务变现。
商业逻辑高于面子。C端用户被DeepSeek分流?百度选择了一条“化敌为友”的路径,让百度搜索接入满血版DeepSeek R1,用自己以前囤的卡,解决DeepSeek本尊“服务器繁忙”的问题。这看似“引狼入室”,实则是以合作换时间——短期内稳住搜索体验,避免用户大规模流失;长期通过数据反哺加速文心迭代。李彦宏的清醒在于,一定要先保住搜索基本盘的用户黏性。
虽然AI搜索群雄并起,短期内搜索业务确实会被分流,但百度广告业务有一定的“韧性底线”。核心在于,多年来,百度对长尾流量有一定的Know-How。例如,教育、金融等垂类领域,需求非常细分,百度有积累的方法论,而借助大模型能力,搜索有望进一步提升效率和精准度。
尽管战略转变和技术布局可圈可点,但百度AI业务的商业化仍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。 一是,收入结构上,广告依赖症未解。二是,价格战与技术投入的双重压力。三是,用户黏性与商业变现的纠结。
百度作为国内AI先行者所走的弯路,或许是曾陷入“技术理想主义”的陷阱,执着于闭源全自研,又因为AI愿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,而过早地用AI变现,收费和闭源都是百度AI自己曾经设置的门槛。
李彦宏最近策略的转变,标志着百度开始放弃以前的旧路数,转向生态建设。犹未为晚。